首页

脚奴视频

时间:2025-05-30 07:36:01 作者:“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在北大举办 浏览量:35182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胡默达)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27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环境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就环境史研究、教学与“影像环保”课程展开交流研讨。

  北京大学“影像环保”课程全称“影像环保——科学、意识和行为变迁”,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贾峰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世秋联合开设。该课程创新性地将影像艺术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整合历史学、法学、传播学等六大学科,构建“历史反思-科学突破-意识觉醒-文化传播-行动变革”五位一体的教学框架。

图为贾峰在研讨会上发言。潘旭临 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在会上表示,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自1972年创立以来,构建了“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2004年,贾峰和张世秋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的绿色示范课程“环境技术的市场化”,吸引了10余所院校的上百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参加,成为当时绿色教育示范的佳话。自2023年起开设的“影像环保”课程,继续以创新教学的方式,树立了环境教育的标杆。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在主旨报告中回顾了从中国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发菜的故事”,分析了国家、地方以及草原牧民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他认为,推进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解决好生态环境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图为张世秋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与会学者认为,环境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视角、多领域交叉和多主体协作等创新性手段推动发展,开设“影像环保”课程,是进行高校环保教学创新实践的一次重要尝试。张世秋指出,环境问题研究较为复杂,需要跨学科视角应对。

  “环境史研究要集合环境、经济、传播等多方面力量。”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利华表示,历史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均没有确定的边界,过去前者更多关注人的问题,现在两者应相向而行。

图为王利华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会议还设置多个研讨单元。在地方经验交流环节,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原二级巡视员程伟介绍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山东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原主任钟福生通过分享十年拍鸟经历,用多幅照片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成效。

  本次研讨会首日,与会人员观摩了“影像环保”课程,并参与了学生研究小组汇报会。据悉,该课程正在筹备制作慕课,以方便更多高校学生交流学习。(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我国有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增速表现疲软,国际形势变乱交织,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治理需求日益紧迫,世界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但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出疫情的阴霾,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论坛希望通过此次年会的讨论,凝结各方智慧,团结亚洲与世界的力量,携手向前攻坚克难,共创未来。

山东青岛:“海上菜园”迎丰收 牡蛎上市开启冬日尝“鲜”

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工业软件关键环节取得多项标志性进展,开源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产业发展生态加速完善。2023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约24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3%。

近距离听诉求 高效率解难题

回顾辉煌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发展奇迹,树立成功典范;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带领国家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将不断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全球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执笔记者:何梦舒)

晋阳湖畔扬帆起 首届帆船城市邀请赛燃动山西

时光如白驹过隙。为打破贫在“农”上、困在“山”中的桎梏,下党持之以恒谋产业,锥栗、高山果蔬、食用菌等特色农业“多点开花”。2023年,下党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52元,比2018年翻了一番。

市场监管总局:应及时纠正“会员办卡容易退卡难”等问题

巴尔诺·拉查博娃是纳乌鲁兹宫的讲解员,因中塔交流日益密切,她自学了中文。一些游客游览时,她经常告诉他们习主席在这里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和亚信峰会时曾坐过的位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